数字化营销工作判定业务目标实现的风险

admin2022年03月22日 10:24
cover

传统的“中台”概念实际上是给了企业一个很形象的“由外而内”的运营管理视角,从这种理念出发,让不同的业务部门和岗位都能够很直接面向市场需求和客户体验,进行最大化的资源配置和服务响应。这也恰恰符合了当前大中型企业“客户中心化”、“资产管控”等模式的改革诉求,很显然这一点也是“中台”被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理由了。

然而,在介绍互联网模式的“中台”之道时,总是告诉大家“中台”架构的会让业务下沉、数据上移。这个概念听起来还是蛮抽象的哈!另外,究竟什么是业务数据化,数据业务化呢?我们这篇文章就来进行一个详细解读,数字化运营究竟是怎样支撑业务的共性复用能力。

“业务下沉、数据上移”,很显然,这是对比以往的IT架构设计模式和业务支撑模式的。一方面从架构逻辑视图呈现的角度,我们常常把业务层面视图(一般是业务组件和业务能力)放在最上层,下层依次是数据、应用和技术层面的业务支撑能力组件(这里不再赘述)。另一方面,传统的IS分析过程,的确是先做业务需求分析,还原业务逻辑和业务流程,之后再分析数据流和业务对象的⋯⋯。所以,在过去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,很显然中国的绝大多数软件企业都是这么“先有业务逻辑,再有数据结构”的惯性之上,开始的各种系统的建设工作的,而只有按照业务逻辑构建完成了一个个的信息系统功能组件之后,才能通过集成测试和用户测试,面向正式的运营环境开展运营。整个过程彰显冗长,上线后用户需求响应相对僵化,仅限于对早期也业务流程的遵从和优化,很难实现灵活的业务需求响应和敏捷的市场需求应对。而对于企业生产制造流程来说,这种模式,也是只能让企业基于自身的“产成品”的“Go-To-Market”策略进行内部流程运营,无法开放的面向全价值链的各个生产制造能力,提供对外的服务集成。

而互联网所特有的开放和生态协同的平台化服务,“消费者”和“生产者”都将是平台用户,平台可拓展性强,统一且开放的接口标准,可以集成各种渠道、产品和运营规则,有些平台组件集还可以支持让业务与平台深度捆绑,这些特征都可以让平台实现规模化运营支撑的能力。(不熟悉平台模式的,建议大家去看一下《平台战略》这本书)最终,技术服务团队要走向前端,和业务人员一起工作。

在这种合作模式下,会基于平台模式,将传统业务模式下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业务运营流程进行综合分析,将公共业务场景和服务组件进行解耦,以实现最大化的业务运营能力集成。与此同时,各种业务场景下的运营目标和模式,也会形成量化的数字化营销运营指标集,各种面向指标数据采集、聚合和展现的组件,也被专业化的数据运营团队构建和维护起来,在业务运营的同时,开展数据运营工作,帮助各个层面和专业业务人员判定业务目标实现的风险,以便他们及时的对运营策略进行调整以实现业务目标。

数智赋能每一个岗位